“疯狂英语”与李阳无关?
2004 年第 8 期目录:
老兵不会死去,只会默默地消逝
“疯狂英语”与李阳无关?
为您配副好眼镜
乱弹
青春,在梦中逃遁
请你把我关起来吧
黑暗的心脏
我被驱逐出境
最后的嫣然一笑
回味一生的一刹那
那天我没有结婚
你一定要去做人才
聚散
四楼半,我的爱情到此为止
供词
一看到数字就头大
走进各大书店卖场的外语图书区,也许总少不了一类贴着“疯狂英语”标签的音像图书。长长的书架上,煽情的封面加上个性十足的海报,让那些想学好英语的人颤动并快乐地产生着购买的欲望。
提到疯狂英语,自然不能不提到李阳。这个标签十足的人物,常用他那壮如公鸭的声音声嘶力竭,让满广场的人看他像怪物一般地惊讶,却又情不自禁地跟他一起快乐疯狂。书架上的“疯狂英语”,自然也应该有着与李阳一样颇具个性的面孔,但事实却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同样冠有“疯狂英语”的音像图书不但非出自一家机构,而且粗制滥造痕迹严重,给人明显的感觉良莠不齐。有人调侃,顶着同一顶“疯狂英语”下的丛书,更像是一群同父异母的陌路兄弟。
李阳心中有痛,但也莫能奈何。“疯狂英语”是他的符号,他成就了一个产业,但在这个产业的背后却有更多的人在捡落地的桃子。
事实上是,“疯狂英语”现在几乎成了一个处于失控边缘的品牌,似乎谁都可以打着“疯狂”的旗号出书出带,这种现象的持续带给消费者的是越来越多的伤害,也刺痛了为疯狂英语呕心沥血的经营者。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混乱的市场局面?一个新兴产业的推动,应该遵循怎样的轨迹运行?又该怎样还原它的表象?
在疯狂英语的背后,立着两个个性十足的男人,他们见证并创造着这个时代,也留下了一堆沉重的思索……
开创者:李阳喊出“疯狂英语”
1987年,连续补考英语的李阳在无奈之下,想出了一个大喊练英语的方法。当他在操场上日复一日地大喊4个月后,结果李阳由一个英语失败者跃居全校英语四级考试第二名。1989年,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第一次写下了“疯狂”二字,从此他成了疯狂英语的创始人和布道者。
李阳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西安一家研究所做助理工程师。每天下班后,他都在顶楼的天台继续大喊英语,风雨不辍。“大喊英语的过程使我发现性格的改变,原来的内向、自卑、恐惧被击碎了,因为行之有效,我想到了那些在英语之海中苦苦挣扎的人们。”在他的眼里,似乎只有疯狂的精神、忘我的投入,才能达到学习英语理想的境界。
1992年,李阳南下广州考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英语台。两年后他辞职组建了李阳疯狂国际口语工作室,着手整理疯狂英语突破法,并开始举办讲座,当时的学员中至今还有人保留着最初的培训教材——16开大小,300多页的油印材料。李阳独特的演讲传播方式开始吸引媒体的关注。1994年12月26日,《中国青年报》作为全国性媒体首次报道了李阳和他的疯狂英语,1996年9月11日,《中国日报》也用图片新闻的形式让“疯狂英语”首次走出国门。这一年,穗港两地的十几家媒体开始集中、大幅报道李阳及其疯狂英语。也许是考虑到国人传统心理的禁忌,李阳一开始并没有使用“疯狂英语”的叫法,在机构的名称上他取名“李阳·克里兹”,不过,大众更愿意接受、更耳熟能详的却是“疯狂英语”。
黄雀在后:邓良平抢注了商标
作为一个冉冉上升的品牌,“疯狂英语”遍传全国。在热烈的英语学习者和传媒之外,有一个冷静的有心人也记住了“疯狂英语”,他就是邓良平。
广州这个城市没有太多的传奇,如果说有,那么邓良平应该算是一个。
1990年,邓良平离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到深圳的时候,身上只有250元钱。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大学帮一位老师抄信封,报酬是抄一个8分钱,他很卖力,最佳成绩是一天抄1000多个信封,一天挣了80多元。当时在深圳大学,几个学生把一些欧美流行歌曲录在磁带里,还把歌词印成小册子叫做《至爱经典》,10元钱一套,很受欢迎。邓良平买了几套带到北京,没想到一拿出来就被几个女大学生一抢而空。这件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那时做有声杂志的种子已悄悄落在了他的心里。在电子厂呆了半年“无聊而缺乏创意”的生活后,邓良平来到了广州。一天,当他在街头听到一首熟悉的英文歌时,他决定办一份有声音乐杂志。没多久,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就出现了一本名为《伤感与怀旧》的小册子和英文歌带。不过,那时的邓良平还带着文学青年的痕迹,小资气十足的杂志名字所带来的反应并不太好,而且录音太差,歌词印得很粗糙。
这时,中山大学电子系一个英文歌发烧友看到《伤感与怀旧》后找到了邓良平,想和他一起大干一场。1992年9月,在中大一位出了国的老师宿舍里,几个人商量怎么做一本真正的有声杂志,并给它取名叫《音乐天堂》。杂志一经推出,风头火势一时势不可挡:第一期印6000册,第二期印2万册,第三期印5万册。《音乐天堂》影响了很多地方、很多人,不光是大学生。当年有一个播得很火的电视剧《过把瘾》,戏里王志文的桌上就放着《音乐天堂》。
1995年开始,音乐市场已呈疲态,邓良平开始考虑转行。这时李阳和“疯狂英语”在广州已经非常红火。有了操作《音乐天堂》的经验,于是邓良平开始筹划办有声英语杂志,最初杂志起的名字就叫《英语天堂》。但邓良平总觉得不够突出醒目,他想到是否可与李阳合作,但最后“甚至连李阳的面都没有见到”。
合作不成,邓良平决定单干。他突然灵机一动,赶到商标事务所,发现疯狂英语竟然没有被注册,于是马上申请注册“疯狂英语”中英文两个文化商标。这样,杂志名称也顺理成章改成了《疯狂英语》。1996年4月,由中山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期《疯狂英语》问世,它由一本书配两盒磁带或两张CD组合而成。
有了李阳四处演讲营造的人气,省却了《疯狂英语》很多推广的力气。作为国内第一本有声英语杂志,在短短一年多时间,《疯狂英语》便成为中国最畅销的英语学习杂志之一,而一个英语一般的男人,从此成为中国英语市场的民营出版大鳄。时至今日,《疯狂英语》已从季刊发展为双月刊,邓良平将疯狂英语品牌运用到极致,每年出版数大量的《疯狂英语》系列有声读物,包括英文电影录音剪辑、名人演讲专辑,英文诗歌、散文、名著等。据出版业界人士透露:《疯狂英语》杂志平均每期达到20万册,以每本单价20元计算,单就《疯狂英语》而言,一年的总码洋就超过2000万。如果加上其它出版物,六七年间,邓良平的企业销售总收入高达数亿。
交锋:商业旗帜下的“疯狂英语”
“相信很多人买《疯狂英语》绝对是为了李阳。买回去一看,咦!根本没李阳什么事儿,有点受骗的感觉,但细看书又确实不错,对学外语有帮助,于是再买。”邓良平总结了一般读者的心态,他从来不否认《疯狂英语》是沾了李阳的光。
也许就是这样意图明显的商业灵感触怒了在前台摇旗呐喊的李阳。就像天上掉下一块馅饼一样,抢注了商标的邓良平成了疯狂英语品牌的最大受益者。李阳当时很生气,在全国各地演讲时,他总是声明邓良平的《疯狂英语》是假的,可是李阳越是到处说邓是假的,他的产品卖得越好。2002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李阳领着一群人喊完英语之后,邓良平的销量‘哗’地上升了不少。李阳的人马一离开演讲所在地,《疯狂英语》就铺货到那里,去填补后续的真空。从客观效果上讲,《疯狂英语》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疯狂英语品牌的传播。
无情的商业现实逼使李阳开始反思:假如自己真正具有成熟的品牌保护意识和商业运作能力,对方根本不是我的对手。看来只有商业,才能使人类在一个公平的规则下游戏。
而这方面,邓良平无疑给李阳上了最好的一课。李阳开始逐渐平复,最终变得坦然。两个有抱负的人,打了一场遭遇战,从此,再也无法忽略对方的存在。后来,李阳到某些地方去演讲,邓良平也不时去“探班”,李阳一看到他就会调侃地把他推到台前,告诉现场的观众:这就是创办《疯狂英语》的邓良平。
两个“疯狂”对手的人生蜕变
经过了商标抢注事件后,李阳改变了过去苦行僧一样的单打独斗,一些有经营头脑和能力的人才加盟进来,开始经营适合李阳自身特点的商业产业化路子。李阳是“疯狂英语的创始人、著名的英语口语教育家、爱国演说家”。疯狂英语的理念是“让3亿中国人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以后又扩展到“让3亿外国人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此外,李阳的疯狂英语团队又在全国发动勤工俭学、捐助希望工程、“迎奥运北京市民讲英语”等大型公益活动……
“语言是未来最大的商业”,这是李阳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他认为:“中国人最失败的地方就是不懂商业化,不擅包装和推广技巧,这个弱点一定要克服。”李阳身体力行,大量印制有他本人肖像的海报、学习资料和彩卡在讲座上免费派发,宣扬自己是“万能翻译机”、“英语播种机”、“人生激励导师”。从1997年开始不到5年的时间,李阳的疯狂英语讲学团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策划、组织近3000万人次的教育讲学活动、10万人次的各式大型培训,曾创下一场4万人、一天10万人次的活动奇迹。
随后,李阳公司开始联合相关出版社,公开出版自己的教材和读物《发音突破掌上宝》和《听力突破掌上宝》,这两本书后来变成了全国各大书店的畅销书,一直延续至今。其后,大礼包式的《李阳疯狂英语成功之路》等后续产品也纷纷上市,从2000年开始,李阳公司每年举办若干场疯狂英语集训营,每期集训营高达数百人,这仿佛成了疯狂英语的盛会,也给李阳公司带来不菲收益。
商业这个铁的规则蕴涵着颠扑不破的真理,它让李阳从梦想的云端俯下来认识社会,从而获得了超速成长。
用李阳自己的话来说,自己以前是“头脑一发热,就忘记了商业规律”。当他觉醒到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时,他才真切地感到商业才是疯狂英语梦想实现、基业常青最坚实的保证。
李阳甚至梦想有一天,把“疯狂英语”产业做得跟麦当劳、可口可乐或福特汽车一样。“我为中国人的商业能力感到耻辱。凭什么它麦当劳可以做成一种文化,凭什么好莱坞就能持续地赚得全世界的钱?凭的是商业能力。”李阳甚至不讳言邓良平是一个理智的、有头脑的商人,如果“疯狂英语”要变成一个百年老店的话,邓良平倒也许是个不错的人选。
强者间的交锋带来的是彼此的蜕变。在整个过程中,李阳最大的收获是成长和经验,他已从一个心气甚高的人,成长为一个视界宽广的人。
邓良平一直发展得比较稳健。平稳中,也暗暗寻求新的突破,他觉得不能总靠“疯狂英语”闷声发财。
邓良平善于说话也愿意说话,他决非一般的商人,他有着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信念。他曾经以民间思想者自居,赚钱之余一直在思考。邓良平写过几篇文章:《与总理谈心》、《一个农民孩子的呼吁》、《废了高考吧!》、《一个农民孩子的心路历程》……他还说将来有机会,要办英文报纸、英文电台,成立一个英语产业集团,乃至从政。他还立志要改变国家的命运。
邓良平评价自己是一个肉体快乐而灵魂痛苦的人。疯狂英语商标所带来的尴尬和微妙,似乎也是他无法与人言说的隐衷。一方面要确保既有市场利益,一方面要试图从各方面突破转型。“疯狂英语”毕竟不是他的亲生儿子,一旦他掌握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品牌,也许就会高调出声。
早在两年前,邓良平就尝试在“疯狂英语”之外寻求突破。第一个突破就是突破英语。
2001年10月,邓良平与时代财富公司共同组建了雅信达英语软件公司,致力于英语教学和学习软件的开发。经过一年的开发,雅信达推出了自有版权的系列单机英语学习软件。2003年5月,雅信达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核心产品《雅信达英语学习器》正式面世。2003年9月,邓良平又推出了基于《雅信达英语学习器》的远程英语教育网站“雅信达英语互动网”。
这回,邓良平不仅希望在品牌上创新,而且在产品和服务上也创新,他对雅信达充满期待,几次产品公开发布会都亲自参加,站到前台来推广,他希望雅信达能成为英语远程教育行业的龙头网站。
秘密:商标权益的主体缺位
与“疯狂英语”品牌传播发展相生相伴的是各种冒用“疯狂英语”名义或冠以“疯狂”字眼的出版物层出不穷,尤其在近两年来愈演愈烈,一般读者很难辨出真伪,分出好坏。
事实上,目前经营“疯狂英语”品牌的两家公司:李阳和邓良平同样也是受害者。
李阳外出演讲时,经常会有学员拿着并非李阳公司出版的图书找他签名,一开始李阳还说明非本公司的图书不签,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冒牌货或盗版书呈现在眼前,李阳实在不想挫伤学员的热情,无奈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1995年邓良平抢注“疯狂英语”商标在业界轰动一时,李阳公司明显增强了品牌保护意识。他们起用了“李阳疯狂英语”的新商标,并于2002年3月正式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李阳公司近两年出版的每册音像图书制品中都打上了“李阳疯狂英语”的商标和李阳个人头像的防伪标签,李阳公司甚至还聘请广告设计界泰斗——黑马广告的张小平老师重新设计Logo试图以更有力的手段突出正版的声音。
而邓良平也在自己公司的出版物和网站上登出重要启事:“最近许多盗版者冒用疯狂英语的名义,出了不少用‘疯狂英语××××’的盗版和冒牌出版物,望读者注意鉴别。”话未落地,一本标有远流公司策划、广东省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疯狂英语900句》在2002年底杀入市场,就凭着刺眼的红色和超低的价格,冲击着原有的“疯狂英语”市场。据湖北的一位图书批发大户介绍,这套书总共发行了将近80万册。
面对这种局面,李阳和邓良平完全可以采取更切实有力的措施保护自己,但事实上,这背后却又引出了“疯狂”背后的难言之隐。
按照坊间的流传,一般都确信邓良平是“疯狂英语”商标的持有人。实际上,真正在法律意义上持有商标的却另有其主。
据中山大学出版社有关人士透露,当年,邓良平在创办《疯狂英语》时找到中山大学音像出版社要求挂靠合作。由于邓良平那时还没有正式成立自己的公司,而按老商标法规定自然人无权注册商标,因此邓良平是以中山大学音像出版社的名义去申请注册的。换句话说,是出版社替邓良平持有商标。因此,真正的商标所有人是中山大学音像出版社,注册时间是1997年。
1997年合作期满后,邓良平没有再和中山大学音像出版社继续合作,转投到其它出版社。而在当年下半年,原属于中大电教中心的音像出版社被划并到了现在的中大出版社音像部。按照常理,中山大学音像出版社和邓良平之间应有一份关于“疯狂英语”商标的协议。
好在中大出版社方面对于拥有“疯狂英语”商标所有权的事实并不是特别在意,由于当年划并所带来的文档移交和人事更迭,中大出版社方面也没有专人去维护并处置这个权益。他们既不想从“疯狂英语”商标上获益,也不关心到底谁在使用这个商标。于是乎,真正持有商标的中大出版社对于“疯狂英语”的市场混乱现象漠不关心,持有“李阳疯狂英语”这一近似商标的李阳公司则有点无可奈何——他们在法律上无法完全阻止对“疯狂英语”的侵权。而邓良平的企业则有些尴尬,他们只能做出姿态,却没办法动真格。那些知晓内情的书商和出版社于是可以毫无顾忌地借鸡生蛋,顺势揩油。
商标权益主体的缺位,是“疯狂英语”市场混乱的真正内因。
关注:“疯狂英语”品牌能否回归正宗?
回顾近十年中国民间英语教育史,“疯狂英语”功不可没,它打开了中国主流英语教育界积弊丛生的窗户,“疯狂英语”的启蒙意义更大于其实际价值,李阳则是“疯狂英语”的精神符号。因此,“疯狂英语”的品牌只有回归到李阳这里来,回归到“疯狂英语”的始发地,整个“疯狂英语”产业及市场才能真正步入良性的轨道。
但李阳并不适合去承担一个商人或企业经营者的角色,他是一个梦想家和布道者。十多年来,疯狂英语本身的变化不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和广大学习者学习需求和心理的变化,疯狂英语应该进一步深化文化内涵,完善方法论,在英语学习技术上取得突破,努力解决“落地”的问题,妥善平衡学习激情和长效保持的辩证关系。
只有在学习技术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将成功的典范意义上升为更高的理论总结,疯狂英语才会更加具有生命力。这些都是李阳的使命,需要其角色的回归——做疯狂英语的创始人,退到学术和研发的位置上。
但,首先需要解决“疯狂英语”目前的割据状况。否则,基于品牌授权的特许加盟培训体系就十分脆弱,也不可能做大做强。这些举措的前提就需要一个产业化运行的平台或者健全的企业组织和制度,这样才能通过商业化运作和市场化模式来巩固成果。
2001年,李阳和邓良平终于一起坐了下来,准备强强联合,握手言欢。但因为彼此内心仍有障碍而未能成功。两家公司宣称因为两个团队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融合到一起有难度,彼此都还没有超越到那个程度。
当然,李阳公司和中大出版社及邓良平未必就会走到这一步。如何净化目前的疯狂英语出版市场,只有通过合作共同保护市场才能充分地保证各自的权益和利益,而这和品牌问题的解决也联系在一起。
商业问题首先还是要通过商业的方式协商来解决。随着格局的变动和新的力量介入,也许那时没有的智慧现在具备了。
有了智慧,就没有解不开的结!
编辑/鲁渝华